车途经广元市剑阁县110乡道,一路向南行至汉阳镇,在镇卫生院处左拐上坡,沿着平整的山路再行驶约5分钟后,眼前突然一片开阔:远处群山环绕,天然的坪坝上,房舍、农田、鱼塘、果林等错落其间。
新春佳节期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跟随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以下简称成都分院)科技帮扶驻村队员来到壮岭村,看一看在科技力量加持下,这个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焕发的新颜。
成都分院从2021年起开始定点帮扶壮岭村,在分院系统各单位内选拔合适的科技帮扶驻村队员,并定期轮换,让科研工作者们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同时,成都分院系统各单位发挥所长,引入特色项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改善、乡村治理等出谋划策,让乡村发展有“面子”又有“里子”。
2023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公司技术员王豪有了一个新身份:科技帮扶驻村队员。他和同样来自成都分院系统单位的徐思勇、周志平、林立刚一起,被选派到壮岭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每天早上到岗后,王豪要么在村委会帮忙处理村民事务,要么走村串户,一一了解各户情况并记入表格,脱贫户和低保户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判断他们有无返贫风险,要做评估和监测。如果有,就马上上报,研究解决方案。”王豪很高兴,2023年全村无一户返贫。
“当然,要让村民永不返贫,且走上增收之路,还得靠产业带动。”他指了指村委会前方,只见万亩大豆玉米种植示范区、稻田养鱼示范区和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初具雏形。
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4个直径近10米的深蓝色镶边的大“鱼桶”。“这就是‘稻渔循环种养示范场’。”王豪介绍,目前该示范场已完成基本设施建设任务,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机井、顶棚和集装箱的配置,实现对“鱼桶”内水质、温度、光照氧气等数据的实时采集、远程监测和在线指导。
前期谋划过程中,成都分院相关科研团队基于壮岭村粮油发展的需求和条件,进行多方筛选和评估后,才最终确定引进该项目。从勘测到设计再到施工,每一轮进展科技帮扶驻村队员们都深入参与。
示范场主打一个“循环”概念,“桶”里养鱼,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残饵等有机废弃物排入旁边的稻田,用作肥料。同时,稻田的灌溉水和“鱼桶”里的养殖水也能得到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成都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王一丁介绍,为保障“稻渔循环种养示范场”的日常运行,成都分院特地邀请了农业专家,对壮岭村养殖人员进行了稻渔立体循环种养专题培训。“不仅回答了村民们关心的虫害、缺水等有关问题,更对鱼池消毒、品种选择、排气和饲养等重要环节作了讲解。”
2023年8月,示范场完成了草鱼、鲫鱼等鱼苗的投放。按照目前的投放量,预计年产优质鱼10万余斤,为壮岭村集体经济带来约5万元的增收。
钱包要鼓,“面貌”也要新。在壮岭村,散落乡间的农家院舍被粉刷一新。水泥硬化路面通村入户,主干道新立的太阳能路灯杆上,挂着代表喜庆祥和的中国结。
“在2023年,我们启动了‘绿美果香’计划,引进了黄桃、梨等经济作物。”王豪表示,果树的种植,对于村庄的经济增收和景观打造都有助力。“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壮岭村土壤质地较硬、石粒较多这一特点,进行果树的选取。种植不会占用基本农田,而是在土地边角‘见缝插针’。”
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和生活粪污排放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品质,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而这一问题在壮岭村得到了初步解决。
在修整一新的村委会小楼旁,记者看出了一个近似正方体的大“盒子”。“这就是新建不久的生物强化粪污处理设备。”王豪介绍,这一设备正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挥其在微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优势,设计并修建的。大“盒子”里包含污水处理系统和除臭系统,设计粪污日处理量为1.8立方米。
据悉,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技术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通过厌氧和好氧两个阶段的处理,将粪污转化为肥料和洁净的水体。“微生物处理成本较低,且过程中不需要用任何化学药剂,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对环境没有一点负面影响。”王豪说,处理后的粪污还可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而粪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会经生物滤池过滤净化和UV处理后,进行达标排放。目前,该设备已大范围的应用于景区、工地以及移动厕所的粪污处置工程中,村庄卫生条件得以改善。
不仅如此,村民的“安全感”也得到了提升。由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智慧安全系统”,在村里主干道重点区域进行了投用。村委会工作人员可在移动端实时了解村庄情况,加强园区安防工作。
环境的改善,对壮岭村日后的旅游业发展更是大有裨益。壮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强表示,在现有基础上,壮岭村会按照农旅融合的思路进行打造。“况且壮岭村离国家4A级景区翠云廊不过十几分钟的路程,在其辐射带动下优势明显。”
“成都分院将结合自己科技特色,发挥技术特长,做好帮扶工作。”成都分院副院长刘庆表示,未来,成都分院会在鱼类养殖水质提升、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乡村民宿建设和“绿美果香”的打造方面继续发力,助力壮岭村农旅产业高质量发展。